●学校概况
成都体育学院是西南地区唯一的高等体育学府。其前身系始建于1942年的四川省立体育专科学校,1950年更名为成都体育专科学校,1953年经国务院批准,建立西南体育学院,1956年更名为成都体育学院,1961年重庆体育学院并入。经过半个多世纪的积淀更新,形成了“以体为主,体医渗透、体文结合,培养‘一专多能’应用型人才”的鲜明办学特色,成为在西南地区享有盛誉,在全国广有影响的体育院校。
学校目前占地总面积48万平方米,本部位于四川省成都市中区,毗邻中外闻名的历史名胜武侯祠。学校环境优雅,基础设施布局合理,教学科研、训练场馆、实验仪器设备设施齐全,功能完备。图书馆藏书105万余册,并拥有丰富的电子资源和自建特色资源。
建校70年来,学校涌现出不少蜚声体育界的专家、学者。有原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体育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学科评审组专家、国家体育总局高层次学术技术人才、四川省和国家体育总局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四川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博士生导师共50余人。学校现有各类在岗教职工12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600余人,高级职称240余人,国际、国家级裁判和国际、国家级运动健将各100余人。
学校设有体育系、运动医学系、运动系、武术系、经济管理系、新闻系、外语系、艺术系、休闲体育系、航空港校区10个本科人才培养单位及研究生部、处、附属中等体育运动学校、附属竞技体育学校。开设有体育教育、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运动训练、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中医学、运动人体科学、运动康复、康复治疗学、新闻学、编导、公共事业管理、经济学、英语、旅游管理、体育经济与管理、休闲体育、舞蹈表演、舞蹈学18个本科专业,跨教育学、医学、文学、管理学、经济学、理学、艺术学等7大学科门类。
学校是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学校教学、科研工作成绩突出。学校已建成国家、省、学校三级本科教学质量与改革工程项目体系,现有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国家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门国家精品课程,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是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实施学校。建成四川省特色专业7个,3个四川省本科人才培养基地;省级精品课程23门,省级教学团队4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多次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研究课题;多次承担国家体育总局、省部级重点科研项目,并获多项科技成果奖和国家专利发明;多次在全国体育院校教学成果奖评审和国家级、四川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评审中获奖。近年来,学校科研水平稳步提高,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622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4项,省部级项目105项,奥运攻关项目12项。被国家体育总局批准为首批“体育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了90%以上,连续六年被评为四川省普通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
学校运动竞技水平不断提升,为国家培养高水平竞技人才和优秀后备人才的任务已取得显著成绩。现已在举重、艺术体操、武术、田径、水球等竞技项目上形成优势与特色。近年来,学校在国际国内比赛中获得金牌256枚、银牌203枚、铜牌178枚。在第29届北京奥运会上,学校师生夺得女子帆板金牌1枚,艺术体操、女子曲棍球银牌3枚,女子划艇第4名和女子水球第5名的优异成绩。学校艺术体操队被国家体育总局、中国奥林匹克委员会授予“2008北京奥运会突出贡献集体”称号;2009年获得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男子110米栏、女子水球比赛2枚金牌;2010年获得亚运会女子水球金牌;2011年获得世界大学生运动会艺术体操3枚金牌、女子水球1枚金牌;2012年四川省政府为学校参加伦敦奥运会的运动员、教练员记二等功。
学校编辑出版有《成都体育学院学报》、《体育教育研究》两种学术刊物。《成都体育学院学报》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高校特色科技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四川省学术理论类质量一级期刊、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期刊,是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同时也是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
学校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效显著。被四川省委组织部、宣传部和教育工委评为“四川省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学校”;连续八年被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团中央、全国学联联合授予“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先进单位”的称号;被团中央、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授予“中国百个优秀青年志愿服务集体”的称号。
学校的国内外交往不断加强,现为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基地、教育部“国培计划”培训资质单位、国家体育总局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体育师资培训基地、国家体育总局援外教练员培训基地。学校不断加大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力度,已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爱尔兰、加拿大、日本、韩国、德国、保加利亚、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多所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并与20余个国家互派专家、学者开展广泛的学术交流。学校常年招收外国留学生和港澳台学生,并与英国德蒙福特大学、朴茨茅斯大学采取“2+2”或“3+1”方式联合培养学士学位学生。
●报考须知
一、全国统一招生
我校实行全国统一招生的专业有:体育教育专业、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休闲体育专业、舞蹈学专业、舞蹈表演专业、中医学专业、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康复治疗学专业、旅游管理专业、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新闻学专业、编导专业、英语专业。
招生对象:1.符合普通高校招生报名条件的考生;2.中医学专业、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康复治疗学专业只招收理科考生。新闻学专业、英语专业、旅游管理专业、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体育教育专业、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休闲体育专业、舞蹈学专业、舞蹈表演专业、编导专业文理兼收。
招生要求:1.报考体育教育专业、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休闲体育专业、舞蹈学专业、舞蹈表演专业、中医学专业、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康复治疗学专业、旅游管理专业、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新闻学专业、编导专业、英语专业的考生须参加全国统一招生文化考试;2.体育教育专业、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休闲体育专业、编导专业必须参加各省级招办组织的专业统考;3.舞蹈学专业、舞蹈表演专业四川省考生只需参加省级招办组织的专业统考。其他省市考生必须参加我校组织的专业校考,如考生所在省级招办组织艺术类相应专业统考,考生也必须参加且获得专业合格证书。
二、运动训练、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单独招生
我校运动训练专业和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实行单独招生。
招生对象:符合普通高校招生报名条件,运动成绩达到二级运动员(含)以上运动技术等级资格。
运动训练专业招收项目有:田径、游泳、篮球、排球、足球、水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跆拳道、举重、体操、艺术体操。其它项目的一级以上运动员报考,只能在我校所招收的项目中选择一项作为考试项目。
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招收项目有:武术套路、散打。
报名办法:1.考生必须参加本省组织的相对应的高考报名并获取高考报名号。2.考生在2014年3月1日至3月31日登录我校招生网站(网址:http://zb.***.cn)(免试考生报名时间为2014年3月1日至3月20日),点击“网上报名”,按照提示进行网上报名并获取网报号;3.网上报名成功者,我校将按规定审查报名资格,初审合格考生名单将于2014年4月20日左右在网上公布。4.报名考生运动技术等级以国家体育总局官方网站“运动员技术等级综合查询系统” (http://jsdj.sport.***/)公示的信息为准。5.初审合格考生请携带打印的《2014年成都体育学院单独招生网上报名基础信息确认表》、由省级招办开具的带本人考生号相关材料复印件一份、身份证复印件、户籍证明(户口复印件)、运动员等级证书复印件、总局官方网站(http://jsdj.sport.***)运动等级查询系统打印运动员详细信息表,于2014年4月28日至30日或者5月4日至6日持本人第二代“居民身份证”到我校现场数码照片采集。6.已采集照片的考生于2014年5月4日至6日到我校附属体育医院参加体检。7.1997年9月1日以后出生的考生报名时必须填写《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运动训练、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考生学习履历表》。8.免试考生于2014年3月20日前将免试材料直接送到我校招生工作处(所需免试材料及报名注意事项详见我校招生主页“免试学生入学须知”)。9.2014年5月7日在我校球类馆报到领取《准考证》并缴纳报名费、考试费330元。
考试科目与内容:政治、语文、数学、英语和运动技术专项。政治、语文、数学、英语按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中学教学大纲》命题。
考试时间、地点:2014年5月8日至11日,在成都体育学院内。
考生报到具体事宜我校将在公布考生名单时一并在网上公布。
通讯地址:成都体育学院招生工作处(成都市武侯区体院路2号,邮编:610041)。
三、艺术类舞蹈学专业招生
我校艺术类舞蹈学专业和舞蹈表演专业校考设项有:中国舞、体育舞蹈、运动舞蹈(三项选其一)
招生对象:符合普通高校招生报名条件的四川、河北、山东、山西、湖北、湖南、安徽、贵州、云南、河南、新疆、重庆、陕西考生。
报考要求:1.考生必须参加本省组织的相对应的高考报名并获取高考报名号。2.四川考生报考我校舞蹈类专业只须参加四川省统一组织的舞蹈类专业统考。3.河北、山东、山西、湖北、湖南、安徽、贵州、云南、河南、新疆、重庆、陕西考生报考我校舞蹈类专业必须参加我校单独组织的专业校考。如所在省级招办组织艺术类相应专业统考,考生也必须参加且获得专业合格证书。如所在省级招办不进行舞蹈类统考,则直接参加我校组织的专业校考。4.考生文化考试在户口所在地参加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
报名办法:1.我校舞蹈类校考采取网上报名和现场确认。2.2014年1月10日-2014年2月23日登录我校舞蹈类专业网上报名系统进行网报(http://zb.***.cn http://zhaoban.***.cn);3.2月26日到我校现场报名确认。需携带的材料有:由省级招办开具的带本人考生号相关材料复印件一份、身份证复印件、户籍证明(户口复印件)、本人近期一寸同版免冠照片三张。如所在省级招办进行艺术类相应专业统考的考生还需提供专业考试合格证书或成绩单复印件。4.以上报名材料及报名考试费的收取在参加我校专业校考现场报名确认时(2月26日)办理,其中报名考试费200元。
专业考试时间:2014年2月27日-28日
考试地点:成都体育学院校内
●专业介绍
体育教育专业(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项目)
专业简介
体育教育专业是我校开设早的专业,四川省第一批品牌专业建设项目。该专业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专职任课教师150余人,其中教授21人、副教授5人、讲师67人。这支队伍中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体育学科评审组成员、全国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评估专家、国际体育研究会 (IASA)委员、国家体育总局高层次拔尖人才、四川省委首批直接联系的高层次优秀专家、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博士生导师、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全国单项运动协会负责人、国际级和国家级裁判、援外专家等。该专业教师承担和完成了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31项,其中25项成果获教育部、四川省、国家体育总局科技进步奖、哲学社会科学奖和教学成果奖,一些应用性科研成果获国家专利。
体育教育专业与英国朴茨茅斯大学采取“2+2”或“3+1”方式联合培养学士学位学生。自1979年开始培养硕士学位研究生,目前拥有体育教育训练学、体育人文社会学两个硕士学位点。30余年来培养了一批田径、体操、篮球、足球、排球、游泳、体育基本理论、学校体育理论与方法、全民健身与社会体育等多个研究方向的研究生,他们多数已成为我国体育教学、训练、科研、管理等方面的骨干力量。
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良好教师职业素质和规范,现代教育与体育教育学科基础理论扎实,专业综合技能突出,能在各级各类学校胜任体育教学、课外运动训练与竞赛、体育科学研究、学校体育管理以及社会体育指导等工作的“一专多能”应用型人才。
课程设置
开设的主要课程有:教育学、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体育保健学、体育心理学、体育学概论、学校体育学、体育课程教材教法、田径、体操、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网球、健美操、武术、游泳等。
学制 四年
授予学位教育学学士
就业方向各级各类学校从事体育教学、课外运动训练与竞赛、体育科学研究、学校体育管理与社会体育指导等工作。
咨询电话(028)85090525
休闲体育专业
专业简介
该专业师资力量雄厚,结构合理,有教授、副教授11人,讲师12人。其中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8人,国家级体育裁判员6人。教师队伍中集聚全国知名的休闲体育专家,休闲体育双师型专业教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四川省突出贡献优秀专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评审专家,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以及国家体育总局中青年学术和技术骨干。
该专业承担国家级、省部级课题17项,获省部级、市级奖13项,出版多部专著、教材,获得多项省、部级以上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与教学成果奖。建有财政部资助的西部高校特色学科专用实验室——体育旅游与户外运动综合实验室,休闲体育系与经济管理系共同建有四川省教育厅批准立项建设的省属高校体育产业经营管理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培养目标
主要培养适应社会休闲发展需要,系统掌握休闲体育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能从事休闲运动组织、休闲资源管理、休闲产业开发经营、休闲项目设计策划、休闲体育活动指导等方面工作的复合型的应用性高级人才。
课程设置
开设的主要课程有:休闲体育导论、户外运动基础、运动解剖学、体育管理导论、体育市场营销、创业基础、羽毛球运动、健美操运动、沙滩排球、旱地冰球、网球运动、乒乓球运动、游泳运动、街头篮球、气排球、跆拳道运动、小型足球运动、太极拳、瑜伽、摄像、摄影、攀岩、拓展运动、定向运动、野外生存活动指南、户外避险与救援、模拟高尔夫、运动医务监督、郑氏推拿学等。
学制 四年
授予学位 教育学学士
就业方向 从事休闲运动组织、休闲资源管理、休闲产业开发经营、休闲项目设计策划、休闲体育活动指导,以及休闲体育训练、培训和管理服务等工作与创业。
咨询电话(028)85050879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四川省特色专业)
专业简介
该专业师资力量雄厚,结构合理,有教授10人,副教授11人,讲师16人。其中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12人,国家级体育裁判员6人。师资队伍既有较高的理论造诣,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四川省突出贡献优秀专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评审专家,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以及国家体育总局中青年学术和技术骨干。
该专业为四川省级特色专业,承担国家级、省部级课题18项,获国家级、省部级、市级奖16项,出版多部专著、教材,其中《体育产业概论》为国家级教材,获得多项省、部级以上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与教学成果奖。建有财政部资助的西部高校特色学科专用实验室——体育旅游与户外运动综合实验室,休闲体育系与经济管理系共同建有四川省教育厅批准立项建设的省属高校体育产业经营管理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培养目标
主要培养具备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掌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基础理论、知识与技能,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能在社会体育活动中从事健身咨询、技术指导、组织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人才。
课程设置
开设的主要课程有:社会体育概论、体育健身原理与方法、运动解剖学、创业基础、体育管理导论、体育经济学、体育俱乐部经营与管理、羽毛球运动、健美操运动、网球运动、篮球运动、足球运动、排球运动、乒乓球运动、田径、攀岩、模拟高尔夫、拓展运动、定向运动、野外生存活动指南、瑜伽、体育舞蹈、健康评价与运动处方、运动医务监督、常见野外损伤与防治、体育保健学、传统体育养生学、健康体适能理论与实践等。
学制 四年
授予学位 教育学学士
就业方向 在社会体育活动中从事健身咨询、技术指导、组织管理与服务,以及从事户外运动指导、训练和培训,从事体育健身俱乐部的指导与管理服务等方面工作与创业。
咨询电话(028)85050879
旅游管理专业
专业简介
该专业师资力量雄厚,结构合理,有教授、副教授8人,讲师17人,具有较高的科研水平和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其中全国导游资格考试评委3人。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四川省突出贡献优秀专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评审专家,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以及国家体育总局中青年学术和技术骨干。
本专业承担国家级、省部级课题13项,获省市级奖8项,出版多部专著、教材,其中《体育产业概论》为国家级教材,获得多项省、部级以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与教学成果奖。“体育旅游基础技能”、“体育产业概论”课程为省级精品课程。建有财政部资助的西部高校特色学科专用实验室——体育旅游与户外运动综合实验室,休闲体育系与经济管理系共同建有四川省教育厅批准立项建设的省属高校体育产业经营管理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培养目标
主要培养适用于现代旅游业发展需要,具备较高的现代管理理论素养和系统的旅游管理专业知识,体育理论与实践知识,具有人文素质、国际视野、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能在各类旅游相关企事业单位、体育旅游领域、以及教育和研究机构等从事经营、管理、策划、咨询、服务等方面工作的复合型的应用性高级人才。
课程设置
开设的主要课程有:微观经济学、现代服务业管理、旅游学概论、体育统计学、创业基础、旅游财务管理、旅游市场营销、旅游经济学、旅游规划与开发、酒店管理概论、旅行社管理、旅游景区管理、旅游资源学、旅游基础知识、导游业务、旅游政策与法规、体育旅游概论、体育旅游实践与技能、野外生存活动指南、外国语、摄影、拓展训练、模拟高尔夫、康乐经营与管理等。
学制 四年
授予学位 管理学学士
就业方向 在各类旅游相关企事业单位、体育旅游领域以及教育和研究机构等从事经营、管理、策划、咨询、服务等方面工作与创业。
咨询电话(028)85050879
运动训练专业(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专业简介
运动训练专业创办于1986年,是全国首批开展运动训练专业办学的院校之一。运动训练教学团队为四川省省级教学团队,共有教师 97 名,其中教授 25名,博士 16名。团队师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较为合理,其中有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国家体育总局中青年学术和技术骨干等专家20余人。本专业紧密围绕学校“以体为主,体医渗透、体文结合,培养‘一专多能’应用型人才”的办学特色,不断强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形成“厚基础,重实践”的教学理念。
运动训练专业现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本专业不断优化运动训练专业本科培养方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近年来,建立了四川省竞技体育实验教学中心和省级高水平竞技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专业课程体系中《乒乓球》为国家级精品课程,《网球》、《举重》、《田径》、《篮球》、《足球》、《排球》、《游泳》和《体操》等8门课程为四川省省级精品课程。大量主干课程精品化从制度层面、师资层面确保了高质量的本科教学。本专业教师还主持编写了包括国家级十一五、十二五规划教材在内的各级各类专业教材40余部。通过不断改革创新教学方法手段,本专业取得了多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
运动训练专业已形学、训练、科研相结合的科学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系,运动成绩与教学质量有了长足进步。近年来,本专业培养了国际健将7名,运动健将47名,获得国际、国内各项比赛金牌36枚、银牌25枚、铜牌20枚。
该专业面向全国实行单独招生。
培养目标
主要培养能掌握运动训练科学理论与专门技能,能胜任中高级运动队、体育俱乐部训练,并能从事体育教学、竞赛组织管理及其它相关领域工作的一专多能应用型人才。
课程设置
开设的主要课程有:运动训练学、运动竞赛学、运动训练管理学、运动心理学、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力学、实用运动选材学、运动营养与恢复、教育学、学校体育学、科研设计与方法、主修运动项目及副修运动项目理论与技术。
学制 四年
授予学位教育学学士
就业方向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各类体育运动学校、运动队和普通院校的运动训练及多种专项教学、训练指导和管理等工作。
咨询电话(028) 85090554
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专业简介
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原武术专业)为全国首批开办,现有专任教师50余人,其中教授、副教授10余人,国际裁判和国家级裁判10余人。他们中既有在武术界享有名望的中、老年教师,又有近年来在国际、国内重大比赛中获得金牌的一代新秀,形成了结构合理、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该专业教师在继承和发展我国传统武术及开展武术科学研究方面颇有成绩,近年来已编著出版武术专著20余种,撰写的论文多篇在国际和国内武术科讨会上获奖。该专业教师参加编写的全国体育学院武术统编教材,获得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教材“特等奖”。
该专业已培养了200余名研究生,武英级运动员80余人。武术套路、散手代表队居全国一流水平,多次在国际、国内武术比赛中获得金牌。
该专业国际交往频繁,先后接收了1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武术爱好者前来进修学习。同时,该专业师生也多次应邀到美国、英国、奥地利、日本、加拿大等20多个国家讲学、执教、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和承担裁判工作,为促进国际武术交流做出了积极贡献。
该专业面向全国实行单独招生。
培养目标
主要培养能熟练掌握武术基本理论及专业技能,能从事武术教学、传统体育养生及民族民间体育教学、训练和科研工作的专门人才。
课程设置
开设的主要课程有:民族传统体育概论、武术基础理论、传统体育养生学、运动生理学、运动解剖学、运动心理学、伤科与按摩、郑氏伤科推拿学、体育概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技术与理论、武术专项理论与技术等。
学制 四年
授予学位教育学学士
就业方向毕业学生主要去向为大中专学校、体校、公安、部队、各级体育局及武术院(馆)、武术运动队等。
咨询电话(028) 85095603
舞蹈学专业
专业简介
该专业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专职教师近35名,其中教授、副教授14人,并聘任了20余名全国知名艺术家和艺术教育家为特聘教授和客座教授,为学生开设学术讲座和进行教学指导、舞蹈编排。近年来,该专业舞蹈艺术水平不断提高,多次在国际国内各类舞蹈艺术竞演中获奖。
该专业在十年的开办实践中,始终坚持“舞体结合、特色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在课程体系建构、学科创新发展、专业特色发展中不断完善和提升。该专业确立开设三个专业方向:中国舞(民族民间舞、古典舞)、体育舞蹈(拉丁舞、标准舞)、运动舞蹈(啦啦舞、韵律舞蹈、现代舞、爵士舞、街舞、东方舞、花样绳舞、武舞、有氧舞蹈),并在长期教学实践和理论上,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教学体系,探索了体育与艺术有机结合的新路子。此外,学院为该专业提供了优越的教学条件,硬件配套设施齐全,拥有现代舞蹈教育设施及实习基地。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舞蹈学及体育艺术领域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舞蹈教学、舞蹈编创、舞蹈研究和舞蹈组织管理等工作的基本能力。 具备一定的中国舞、体育舞蹈、运动舞蹈表演实践技能、突出的教学能力、良好的编创能力以及初步掌握对舞蹈教学与训练的理论研究能力;能够在基础教育机构、社会教育机构、文化(艺术)馆、健身俱乐部、群众团体、社区、厂矿企业等单位从事舞蹈教学、舞蹈编创、舞蹈研究和舞蹈组织管理等工作的一专多能应用型人才。
课程设置
本专业开设的主要核心课程有:舞蹈艺术概论、舞蹈编导基础与实践、舞蹈运动原理与解剖学、舞蹈赏析与评论、中外舞蹈史、舞蹈教育学、舞蹈心理学、音乐基础理论与软件应用、舞蹈服饰与化妆艺术、舞蹈写作、舞台灯光与多媒体、舞蹈基础训练、舞蹈技巧、舞蹈技术技巧(含中国舞、体育舞蹈、运动舞蹈)等以及特色创新课程:合唱与指挥、武舞、韵律舞蹈、全民健身操舞、花样绳舞、大型广场文体活动创编与实践、舞蹈竞演组织与教学技能实践、舞蹈英语等。
学制 四年
授予学位艺术学学士
就业方向学生在毕业后主要在基础教育机构、社会教育机构、文化(艺术)馆、健身俱乐部、群众团体、社区、厂矿企业等单位从事中国舞、体育舞蹈、运动舞蹈等舞蹈教学、舞蹈编创、艺术指导、舞蹈研究和舞蹈组织管理等工作。
咨询电话 (028) 85070628
舞蹈表演专业
专业简介
该专业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专职教师近15名,其中教授、副教授8人,并聘任了10余名全国知名艺术家和艺术教育家为特聘教授和客座教授,为学生开设学术讲座、进行表演艺术指导和舞蹈编创指导。近年来,该专业舞蹈艺术水平不断提高,多次在国际国内各类舞蹈艺术竞演中获奖。
该专业自开办以来,始终坚持“舞体结合、特色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在课程体系建构、学科创新发展、专业特色发展中不断完善和提升。该专业确立开设三个专业方向:中国舞(民族民间舞、古典舞)、体育舞蹈(拉丁舞、标准舞)、运动舞蹈(啦啦舞、韵律舞蹈、现代舞、爵士舞、街舞、花样绳舞、武舞、有氧舞蹈),并在长期教学实践和理论上,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教学体系,探索了舞蹈艺术与体育艺术有机结合的新路子。此外,学院为该专业提供了优越的教学条件,硬件配套设施齐全,拥有现代舞蹈教育设施及实习基地。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舞蹈表演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与技术能力,掌握扎实的舞蹈舞台表演身体技能、舞蹈编创和舞蹈教育的能力;具备突出的中国舞、体育舞蹈、运动舞蹈等舞蹈表演、舞蹈编导、舞蹈教学和舞蹈竞演组织等能力;能够在专业文艺表演团体、基础教育机构、社会教育机构、文化(艺术)馆、健身舞蹈俱乐部等单位从事舞蹈表演、舞蹈编导、舞蹈教学、舞蹈普及和竞演组织等工作的一专多能应用型专门人才。
课程设置
本专业开设的主要核心课程有:舞蹈艺术概论、舞蹈编导基础与实践、舞蹈运动原理与解剖学、舞蹈作品赏析、中外舞蹈史、舞蹈教学法、表演艺术与创作理论、舞蹈基础训练(芭蕾、古典)、舞蹈技术(含中国舞、体育舞蹈、运动舞蹈)、舞蹈技巧、舞蹈素材、舞蹈剧目、舞蹈表演实践等以及特色创新课程:音乐基础理论与软件应用、舞蹈服饰与化妆艺术、舞台灯光与多媒体、大型广场文体活动创编与实践、舞蹈英语等。
学制 四年
授予学位艺术学学士
就业方向学生毕业后主要在专业文艺表演团体、基础教育机构、社会教育机构、文化(艺术)馆、健身舞蹈俱乐部等单位从事中国舞、体育舞蹈、运动舞蹈等舞蹈表演、舞蹈编导、舞蹈教学、舞蹈普及和竞演组织等工作。
咨询电话 (028) 85070628
中医学专业(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专业简介
中医学专业已有50多年历史,是全国体育院校中唯一的本科医药类专业,被国家教育部、财政部批准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四川省本科院校第一批品牌专业。其前身为全国普通高等院校中早建立的中医骨伤科专业。通过多年的建设,以其“体医结合”的特色,在国内外形成较大影响。该专业拥有专业教师70余人,其中教授、副教授40余人,博士生导师4人,拥有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教育部高等学校医学技术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内知名的运动医学、中医骨伤科学专家等。
中医学专业现有运动医学、中医骨伤科学等8个教研室和1个专业图书资料室,1个实验中心、1所附属体育医院、1个运动医学与健康研究所和1个保健按摩技能培训中心。其中中医骨伤科学和运动生理学学科被列为国家体育总局重点学科,运动医学被列为四川省重点学科。实验中心配备有现代化的科学研究仪器和设备,被评为国家体育总局和四川省重点实验室。附属体育医院已成为教学、科研和临床实习的基地。
近几年来,该专业完成了70余个科研项目,其中10余项成果获国家体育总局和四川省科技进步奖。在运动损伤的治疗、运动技术的诊断、运动性疲劳、人体机能评定等研究领域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在国际上也有一定影响。出版了《中国骨伤科学》、《伤科诊疗》、《伤科推拿学》、《运动创伤学》、《郑氏伤科理论与临床》、《运动骨创伤学》、《运动软组织损伤学》、《伤科中药与方剂》等专著30余本。该专业招收临床医学和中西医结合两个一级学科三个二级学科的硕士学位研究生。
培养目标
主要培养掌握中医骨伤科学和运动医学方向的专业基础知识与基本理论,以中医为主、中西医结合的运动队队医、骨伤科医师、运动医学教师和科研人员。
课程设置
开设的主要专业课程有:中药学、方剂学、针灸学、推拿学、中医诊断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影像诊断学、西医诊断学、西医内科学、西医外科学、康复医学、创伤急救学等。
主要专业方向课程有:中医骨伤科学基础、中医骨伤学、中医筋伤学、中医骨病学、骨科手术学、运动医务监督等。
学制 五年
授予学位医学学士
就业方向国家和各省市区运动队担任随队医生及科研教练;各级体育科研机构从事科研工作;各级医院从事骨科、中医科、理疗科、康复科等临床医疗工作;体育院校或师范院校担任相关学科教学工作。
咨询电话(028)85090367
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四川省特色专业)
专业简介
该专业现有教师40余人,其中教授、副教授20余人,博士生导师3人。并设有专业图书资料室和20余个专业实验室的实验中心。该专业为四川省高等本科特色专业建设点、四川省本科人才培养基地,其中实验中心被四川省教育厅确定为四川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该专业招收运动人体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和博士生。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体育学、生物学、基础医学和教育学等方面的知识与技能,以“促进人类健康”为目标,以“体育科研、健康管理、体质测评、运动伤害防护”为核心知识体系,从事运动人体科学相关宣教、科研、健康管理、运动伤害防护、国民体质监测以及全民健身指导等工作的一专多能应用型人才。
课程设置
开设的主要课程有:正常人体及运动解剖学、组织学、人体生理学、运动生理学、运动生化、运动生物力学、健康与运动营养学、体育测量与评价、运动医学监督、健康管理学、健康体检、国民体质监测、运动机能评定与处方、运动伤害防护、运动创伤学、现场急救、康复医学概论、郑氏推拿学、中医传统疗法、中医养生学、运动疗法、健康体适能、体育动作的解剖学分析与肌肉训练、大众健身方法等。其中体育保健学、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力学、伤科推拿学、运动解剖学为四川省精品课程。
学制 四年
授予学位教育学学士
就业方向体育科研所从事体育科研工作、运动队保健人员,运动队科研教练,中小学体育保健和生理卫生学教师,国民体质研究机构,体育保健康复部门,健康管理公司,大众健身及户外运动等相关企事业单位。
咨询电话(028)85090367
康复治疗学专业
专业简介
该专业现有专任教师60余人,其中教授(主任医师)、副教授(副主任医师)30余人,拥有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教育部高等学校医学技术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等专家,组成了一支结构合理、力量雄厚的师资队伍。成都体育学院附属体育医院、运动医学与健康研究所,国家体育总局及四川省运动医学重点实验室为本专业提供了良好的教学、科研和临床实践平台。该专业招收康复治疗与理疗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系统掌握现代康复医学,尤其是PT(physic therapy,物理疗法)基础理论知识和康复治疗技术,具有中西医结合骨伤康复特色优势,具备良好职业素质,富有创新精神和终身学习能力,未来能够胜任与康复治疗相关的临床、教学、科研等工作的高素质康复治疗高级专门技术人才。
课程设置
开设的主要课程有:人体解剖学、人体生理学(含运动生理学)、生物化学(含运动生物化学)、神经病学、人体发育学、人体运动学、假肢矫形器学、运动康复生物力学、言语治疗、神经解剖学、社区康复学、心肺及烧伤疾病康复治疗学、神经疾病康复治疗学、运动疗法学、康复评定学、作业疗法学、骨伤科康复学、物理因子治疗、郑氏推拿学基础、郑氏推拿治疗学、运动针灸学、运动医务监督、健康与运动营养学、水中康复学、体育动作的解剖学分析与肌肉训练。
学制 四年
授予学位理学学士
就业方向学生毕业后主要在各级医院的临床康复科室、残疾人康复中心、社会康复医学中心、各级职业运动队、运动训练基地、职业运动俱乐部、健康休闲俱乐部、社区、健康与康复科研所、体育与卫生行政部门等机构从事康复医学治疗、康复健身指导、运动医务监督、卫生保健、医疗监督、科学研究及行政管理的工作。
咨询电话(028)85090367
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
专业简介
该专业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授、副教授13人,讲师20人,具有较高的科研水平和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四川省突出贡献优秀专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评审专家,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以及国家体育总局中青年学术和技术骨干。
培养目标
主要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团队精神、实践与沟通技能,能够在各级企事业单位、体育相关领域从事产业管理、市场开发以及组织运作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课程设置
开设的主要课程有:管理学原理、市场营销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战略管理、西方经济学、管理文秘、体育公共关系、体育管理学、体育经济学、体育产业概论、体育经纪人、体育场馆经营管理、体育赛事运作管理、体育俱乐部经营与管理、体育市场调研与策划、体育项目投资与管理实务、外国语等。
学制 四年
授予学位管理学学士
就业方向在各级企事业单位、体育相关领域从事产业开发、市场营销、赛事运作、俱乐部管理以及教学与研究工作。
咨询电话(028)85093749
新闻学专业(四川省特色专业)
专业简介
我校是国内早培养体育新闻专门人才的院校之一。该专业师资力量雄厚,结构合理,现有教授、副教授10余人,拥有一支包括博士生导师、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国家体育总局学术技术带头人、国务院专家津贴获得者在内的高素质教学科研队伍。
教学条件先进,设有包括音频制作实验室、视频制作实验室、平面设计实验室、摄影实验室和演播实验室在内的实验中心及专业图书资料室。《体育新闻学》被列入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选题。该专业拥有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和本科第二学位授予权。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面向大传媒,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与新闻传播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在媒体、政府、企业、体育组织等部门从事新闻传播、广告策划与管理等工作的一专多能应用型人才。本专业毕业生应该具有坚定的政治方向、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科学的思维方法、厚实的人文科学基础知识、宽阔的国际视野和精湛的新闻传播技能。
课程设置
开设的主要课程有:写作、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读、外国文学作品选读、新闻学原理、传播学原理、媒介伦理与法规、中外新闻史、新闻采访与写作、新闻编辑、新闻评论、新闻摄影、媒介经营管理、广告策划等专业课程;开设有体育新闻学概论、体育宣传与公共关系、体育新闻采访与写作、体育广告、电视体育新闻与专题制作等特色课程。
学制 四年
授予学位 文学学士
就业方向 面向全国各地的报纸、电台、电视台、网站等媒体、广告传播公司、政府部门和企业从事新闻传播、宣传广告以及媒介管理等工作。
咨询电话(028)85052348
编导专业
专业简介
该专业师资力量雄厚,结构合理,现有教授、副教授10余人。教学条件先进,设有包括音频制作实验室、视频制作实验室、平面设计实验室、摄影实验室和演播实验室在内的实验中心及专业图书资料室,能全面满足电视新闻制作、报纸电脑排版、新闻图片处理及网络教学等教学需要。
培养目标
主要培养既具备新闻学基本理论和节目策划、制作、包装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又具有体育节目编导知识及相关技能,能在媒体、政府、企业、体育等部门从事电视节目编导、摄像、编辑、制作、播音主持及体育摄影、宣传、策划、推广等方面工作的复合应用型人才。
课程设置
开设的主要课程有:理论、史,影视艺术概论、电视采访与写作、电视编辑、广播写作、电视摄像、电视专题制作、演播室直播等专业课程和电视体育新闻采编与制作、电视体育专题与栏目制作、体育新闻学概论、体育传播实务和体育评论员技能与技巧等特色课程。
学制 四年
授予学位艺术学学士
就业方向面向全国各地的电视台、网站、影视制作公司,以及各大企业的宣传部门,从事电视节目编导、摄影、摄像、策划、推广及节目主持人等方面的工作。
咨询电话(028)85052348
英语专业
专业简介
该专业是全国体育院校中设立的首个英语专业(2002年),有着一支结构合理、教学科研能力出众、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学团队,现有教授、副教授10余人,讲师20人,常年聘有外籍教授和国内知名院校客座教授多人。教学团队中有近三分之一的教师有在英、美、澳等主要英语国家攻读高级学位和进修学习的经历,圆满完成过各级政府、国内外教学机构和各类体育机构的翻译业务。有完善的语言教育网络系统、强大的学生自主学习中心、丰富的科创与文化活动以及独有的省、市国际体育赛事语言实践平台,为学生提供多渠道、多元化的实践机会;教学上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学生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协调统一,形成了“厚基础、强技能、懂专业、重实践”的教学特色与理念。
培养目标
主要培养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较好的创新意识、熟练的英语语言技能、厚实的体育外语外事知识和其他相关知识,能在体育、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等部门熟练运用英语和本族语从事外事、翻译、教育、旅游、管理等工作的高级应用型英语专门人才。
课程设置
开设的主要课程有:精读、听力、泛读、高级视听、口语、英语写作、英语翻译(口译、笔译)、英美文学、论文写作、运动项目英语(篮球、排球、武术、足球、羽毛球、网球、舞蹈等)、外交学导论、体育赛事翻译、国际体育赛事与组织、国际体育问题研究、奥林匹克运动、体育新闻英语等。
学制 四年
授予学位文学学士
就业方向能在各级政府体育部门(体育局、体育管理中心等)、外事、体育俱乐部、翻译机构、出版、新闻、外企、旅游等部门,从事体育赛事翻译、体育管理、体育经纪人、外贸洽谈、文秘、涉外公关、涉外导游等工作;也可在各类学校及科研部门等从事教学、管理和科研工作。
咨询电话(028)85092318,85093984
研究生部
我校1979年开始招收研究生,1984年成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1985年取得推荐免试研究生资格,2000年获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授予权,2005年成为全国首批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2013年我校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
研究生部有体育学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体育学、临床医学、新闻传播学、中西医结合四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体育人文社会学、体育教育训练学、运动人体科学、民族传统体育学、体育产业学、体育伦理、运动医学、中西医结合临床、康复医学与理疗学、新闻学、传播学11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和1个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1992年开始先后与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四川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苏州大学联合培养体育教育训练学、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中医学等专业博士研究生。
学校现有博士生导师17人,硕士生导师172人,其中外聘导师25人;硕士生900余人。2014年计划招收硕士研究生370人。
2014年学校设有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学校优秀奖学金。
咨询电话:(028)85096075
附属竞技体育学校(附属中等体育运动学校)
我校附属竞技体育学校(附属中等体育运动学校)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现代文化基础知识的体育专门人才的全日制中等专业学校。承担着为国家培养参加奥运会、亚运会优秀运动员的任务。设有艺术体操、举重、武术、田径、水球等项目。现已形学、训练、科研相结合的科学的运动员培养体系,以敢于创新、科学训练、顽强拼搏、勇攀高峰为指导思想,运动成绩与教学质量有了长足进步。
2005年以来我校运动员在国内外重大比赛中获金牌228枚、银牌224枚、铜牌205枚。武术散打获得6次世界冠军;2005年获得世界举重 锦标赛1枚金牌、2枚银牌;在2008年奥运会上,获得艺术体操集体全能银牌、女子水球第五名;在2012年奥运会上获得女子水球第五名;2013年在第十二届全国运动会上获得3枚银牌、1枚铜牌。我校艺术体操队 被国家体育总局、中国奥林匹克委员会授予“2008北京奥运会突出贡献集体”称号。竞技体校被四川省授予“2008年北京奥运会重大贡献奖”;2009年获得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男子110米栏、女子水球比赛2枚金牌;2010年获得亚运会女子水球金牌;2011年获得世界大学生运动会艺术体操3枚金牌、女子水球1枚金牌。2012年四川省政府为我校参加伦敦奥运会的运动员、教练员记二等功。
附属竞技体育学校(附属中等体育运动学校)采用常年招生的方式面向全国招收具有运动天赋的适龄学生,形成了合理的“亦读亦训、科学训练”办学模式。
咨询电话:(028)85095505
微信扫一扫
咨询技校问题
微信扫码
咨询技校问题
①由于各方面不确定的因素,有可能原文内容调整与变化,本网如不能及时更新或与相关部门不一致,请网友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③本网转载的文/图等稿件出于非商业性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及个人隐私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邮件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