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概况
北京联合大学的前身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30多所大学的分校,1985年经教育部批准成立为北京市属综合性大学。
经过38年的建设与发展,学校的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现有经、管、文、法、理、工、教、史、医、艺等10个学科门类,形成了以本科教育为主,研究生教育、高职教育、和留学生教育协调发展的完备人才培养体系,是北京地区规模大的高校之一,也是北京市重点建设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
学校现有建筑面积约60万平方米,图书馆藏书240万册,专任教师1600人,全日制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近3万人,其中本科生2万余人,高职高专生5800余人、外国留学生1500多人以及一定数量的硕士研究生,还有各类教育学生4000多人,被誉为首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航母。建校至今,已累计培养19万余名毕业生,为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学院简介
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成立于2000年9月,位于南二环路玉蜓桥畔,北邻天坛公园,交通便利。学院现有教职工97人,学生1089名,占地面积58亩,建筑面积4.6万平方米,图书馆藏书11万册,是我国第一所残健融合、综合性的特殊教育学院。学院自成立以来,受到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关心与支持,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中国残联主席邓朴方、现任中国残联主席张海迪、中国残联党组书记、理事长鲁勇以及时任北京市委常委、市教工委书记徐锡安、朱善璐、副市长范伯元等领导先后来学院调研考察,对学院建设和发展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和帮助。教育部副部长(时任北京市教委主任)刘利民,国务院副秘书长(时任北京市副市长)丁向阳,国土资源部党组成员、中央纪委驻国土资源部纪检组组长(时任北京市委常委、教育工委书记)赵凤桐,北京市委常委、教育工委书记苟仲文也专门来到我校,专题研究解决特教学院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难题。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学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学科专业协调发展
学院现有硕士专业3个、本科专业7个、高职专业4个。硕士专业为软件工程(信息无障碍辅助技术,硕士)、教育(特殊教育,专业硕士)、临床医学(针灸推拿学,专业硕士、视力残疾大学生)。本科专业为特殊教育、学前教育、教育康复学、视觉传达设计(听力残疾大学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听力残疾大学生)、针灸推拿学(视力残疾大学生)、音乐学(视力残疾大学生)。高职专业为听力语言康复技术、视觉传达艺术设计(听力残疾大学生,含平面设计和动漫设计两个方向)、计算机应用技术(听力残疾大学生)、园林技术(听力残疾大学生)。专业涉及教育学、工学、医学、艺术学、农学等五个学科,面向全国招生的专业9个。其中2014年获批面向视力残疾大学生的临床医学(针灸推拿学)专业硕士授权学科点,是全国首个面向残疾人招生的硕士点,不仅完善了我国残疾人高等教育体系,而且还填补了残疾人硕士研究生层次教育的空白。
教学资源丰富优质
学院拥有一支真抓实干、锐意进取的干部队伍和充满活力、富有爱心、乐于奉献、积极进取的教职工队伍。学院教师中,具有教授、副教授职务的教师所占比例为43%,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所占比例为93%。学院依托北京首善之区的社会背景和首都教育的发展平台,努力办好满足特殊教育需求的应用型教育,积极创建首都残疾人高等教育品牌,建立起“残健融合,共同成长”的校园文化特色。学院建有高标准的现代化综合楼、实验楼、学生宿舍楼。教学硬件条件完备,拥有先进的专用苹果机房、平面制作、动漫设计制作实训室、音乐学实践教学基地、数码互动实验室等各专业专用实验室、计算机网络系统及各种音像、多媒体教学设备。设施良好的体育馆、舞蹈教室、钢琴房、多功能厅,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提供了条件。另外,学院与社会单位、团体合作,在全国多个省市建立了学生实训基地,为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技能提供了保证,有助于提高学生就业的竞争力。同时专门设置辅助残疾人教学的资源中心。
教学科研和谐并进
学院的教学改革成绩显著,先后荣获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特色专业、优秀教学团队、创新团队、精品教材及教学成果奖等多项教学科研成果。
学院利用高校的资源与优势,积极开展高等特殊教育发展相关的课题研究,有力推动了北京市乃至全国高等特殊教育的整体发展。学院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及省部级及与国内外有关行业合作的特殊教育课题30余项。学院作为中国教育学会特殊教育研究分会与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特殊教育研究分会的秘书长单位,组织全国特殊教育学科的学术交流和教学研讨,积极为中残联和北京市政府制定特殊教育政策和残疾人权益保障的政策法规提供依据和建议,为推动全国特殊教育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近年来我院先后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助残先进单位-残疾人之家”、“全国特殊教育先进单位”等9项国家及北京市级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人才培养知行并重
学院在坚持以教学为本,重视质量的基础上,努力充实学生的课余生活,使学生在文艺、体育、科技等各个方面全面发展。近年来,我院学生多次在市级以上大赛中取得佳绩:2015年,由我院听力残疾学生于俊涛领衔研制成功的手语机器人“联合一号”荣获第八届“挑战杯”首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2014年,视力残疾学生薛岚显参与的团队荣获“鑫台华”杯华北五省(市、自治区)及港澳台大学生计算机应用大赛特等奖;音乐学专业视力残疾学生林钰宁荣获首届“阿炳杯”全国盲人器乐大赛一等奖;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王然和张君荣获北京市大学生书法大赛三等奖;2013年,特殊教育专业学生娄祎阁荣获第二届北京市大学生书法大赛一等奖;听力残疾学生杨子荣获北京市“我的梦·中国梦”主题演讲大赛二等奖;吕雪姣荣获北京市招贴创意设计大赛一等奖。学院5位聋人大学生当选微软公司面向全球高校大学生开展的“Windows”品牌传播活动的微软校园品牌大使。
学院成立了北京市第一个残疾人大学生艺术团,在全国第八届残疾人文艺汇演中获得佳绩;在第三届北京青年艺术节舞蹈专场比赛中取得了舞蹈团体银奖和佳原创奖;在第四次北京市大学生艺术展演舞蹈专场中,与健全人同台竞技取得一等奖。
作为北京市残疾运动员的人才库和训练基地,我院培养的残疾人运动员是北京市及全国残疾人体育运动的骨干力量。在2008年和2012年两届残奥会上,我院六名残疾大学生取得了五金二银并破两项世界纪录的辉煌成绩。学院听力残疾大学生姜馨田在2008年北京残奥会圣火采集暨火炬接力启动仪式上担任圣火采集使者,代表全国8300万残疾人、全世界6亿残疾人引燃了奥运圣火。
交流合作形式多样
学院是中国残疾人联合会设立的“全国残疾人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和“全国特殊艺术人才培养基地”,是北京市教委设立的“北京市特殊教育中心”,是北京市残疾人联合会设立的“北京市残疾人体育训练基地”和“残疾人青年演员培训基地”。
学院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办学和学术、文化交流活动,促进了学院的发展。与韩国拿撒勒大学、日本筑波技术大学结成姊妹校。成为国际聋人高等教育网络组织(PEN项目)成员。2011年,又与美国高立德大学合作,尝试听力残疾大学生合作培养办学形式,进一步拓宽了国际残疾人高等教育合作的渠道。
专业名称 |
层次 |
学制 |
招生对象 |
学费 (元/年/人) |
考试科目 |
视觉传达设计 |
本科 |
四 |
听力残疾人 |
8000 |
语文、英语、数学、 色彩静物、素描及速写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本科 |
四 |
听力残疾人 |
4600 |
语文、英语、数学、 物理、计算机基础 |
音乐学 |
本科 |
四 |
视力残疾人 |
8000 |
语文、英语、数学、 基本乐理、音乐技能 |
针灸推拿学 |
本科 |
五 |
视力残疾人 |
5000 |
语文、英语、数学、理化 |
园林技术 |
高职 |
三 |
听力残疾人 |
6000 |
语文、英语、数学、 素描及速写 |
说明:
1、高职专业录取的学生在学习3年后,符合高职升本科条件的学生可升入对应的本科专业继续学习,毕业时达到条件者可获得本科毕业证书和学士学位证书;
2、报考音乐学和针灸推拿学的考生可以使用现行盲文和明文大字两种方式答卷;
3、招收部分高水平运动员,需参加学校组织的面试和特长加试。
1、具有高中毕业或同等学历;
2、有残疾证明的听力残疾或视力残疾青年,生活能自理;
3、符合全国普通高校招生体检标准,肝炎病原携带者、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检验阳性者,不能报考针灸推拿学专业。
1、考生必须到户籍所在地的区县级招生办公室进行高考报名,索取全国统一高考以“16”开头的14位考生号,否则我校无法办理录取手续。
2、报名程序:考生网上报名→学校审核→考生网上缴费→学校分配考场→考生打印准考证→考生按照时间要求参加考试。
3、网上报名时间为2016年1月12日至2016年3月1日。报名网址:http://zsxx.***.cn,登陆“招生考试报名系统”,进入残疾人单考单招栏目进行报名。
4、上传电子版材料
①考生本人一寸近期免冠证件照片;
②考生本人身份证;
③考生本人残疾证;
④考生本人高中毕业证书或应届毕业生证明;
⑤考生本人县级以上医院体检表;
⑥高水平运动员需上传高级别获奖证、比赛成绩册、运动员等级证书。
上传电子版材料的相关要求详见报名系统。
5、考试日期为2016年4月8日-10日,具体考试时间安排详见准考证。
6、考试地点为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北京市丰台区永外蒲黄榆二巷甲1号)。
微信扫一扫
咨询技校问题
微信扫码
咨询技校问题
①由于各方面不确定的因素,有可能原文内容调整与变化,本网如不能及时更新或与相关部门不一致,请网友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③本网转载的文/图等稿件出于非商业性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及个人隐私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邮件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