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城市: 广东 其它
更新日期
2022-05-29 18:04
学校类型
公办学校
教学领域
--
电话
0758-2859655,0758-2181011,0758-2850706
官网
http://www.zqgj.cn/
学校地址
广东省肇庆市端州一路大冲广场北侧
初中毕业生,学制五年;
学校简介

肇庆市技师学院(原肇庆高级技工学校)创办于1964年,坐落于历史文化名城广东省肇庆市,是2003年经广东省人民政府同意,原广东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批准成立的一所以培养高级技工、技师为主的高等技工院校。现有大冲校区,沙街校区,公路校区三个校区。

广东省肇庆市技师学院位于广州市以西约90公里的肇庆市,学院前面为肇庆市高级技工学校(俗称“肇庆一技”)创办于1964年,是广东省一所由劳动部门管理的高级技工学校,属政府办学,是肇庆市职业教育的重要培训基地。学校紧邻美丽的七星岩,距著名的鼎湖山约5公里。学校创办于1964年,是广东省创办早的技工院校之一。学校与各大高校联合办学,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学生在校期间,还可同时报读合作学院的相关专业。学生在获得肇庆市技师学院毕业证书、职业资格证书的同时,还可获得国家承认的大专文凭。

五年制大专的特点?

五年制高职招生计划属指令性计划,带招生指标。毕业后颁发国家承认的大专文凭,并有报到证(与派遣证类似),可以参加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的录用考试。

历史沿革

1964年,肇庆市技工学校创办;

1994年,被评为“国家重点技工学校”,

1999年,升格为“高级技工学校”,更名肇庆市高级技工学校;

2003年9月,在肇庆市高级技工学校的基础上成立肇庆市技师学院。

2008年,肇庆市第三技工学校(三茂技校)并入;

2009年,肇庆市汽车技工学校并入;

2016年,与广东理工学院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加挂“广东理工肇庆技师学院”牌子

就业渠道

学校成立了就业指导办公室是一支由国家高、中级职业指导师组成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专门负责毕业生的推荐就业及就业跟踪服务,对学生实施全员化、全程化就业指导,为毕业生提供职业生涯分析、职业素质测评和毕业后就业跟踪。学校每年举办毕业生供需见面会,与珠三角地区400多家用人单位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历年来毕业生供不应求,就业率均在98%以上。

二、学费及其它收费

(一)根据粤财教[2013]54号《关于扩大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政策范围进一步完善国家助学金制度的实施意见》和粤价[2008]150号《关于完善我省职业技术教育收费管理政策的通知》规定,收费如下(单位:元):

学生及专业性质

学费

造霭露,

教材费

军训服装费

保险费

合计

每学年

一次性缴交

包含三年


免费生

(农村、县镇非农户籍学生

及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0

1200

400

65

9o

1755

非免费生

(地级市及以

上城吊学生)

低耗材专业

3600

1200

400

65

90

5355

高耗材专业

4400

1200

400

65

90

6155

(二)其他:

1、校服费350元,床上用品费330元;

2、初中起点五年制高级班、高中(中技、中专)起点预备技师班学生,前三年学费按国家免学费政策标准执行(每生累计享受不得超过三年),第四、第五年按省规定标准收取学费。

3、高级班的学生可以报考大专或本科,通过国家统一考试录取,达到毕业条件的可获得国家承认的大专或本科毕业证书,学费按照对应高校的收费标准缴交;

4、转账缴费的,须注明学生姓名及所报专业,凭转账回执到校落实注册手续,“单位:肇庆市技师学院,账号:,银行:邮政储蓄银行肇庆市信安支行”;

5、新生可通过关注我院公众号的"网上报名"进行线上报名,并缴费预留学位。

6、专业名称中带“*”号的为低耗材专业,其余为高耗材专业。

7、凡退学的学生,其费用的清退按《广东省技工学校学生学籍管理规定》的相关规定执行。

面向未来

肇庆高技的今天,是由历任校长共同努力的结果,他们付出了艰辛的劳动,经历了艰难的历程,克服了种种的困难......他们敢于向未来挑战,努力培养了一批批技术人才。肇庆高技不仅在不断发展,而且独具特色,成为高技能人才的培训基地。

学校今天的成绩,不仅仅是历代技校人艰苦创业、努力奋斗的心血结晶,也是在政府、各级领导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特别是得到社会上人民群众的信赖和支持,才使肇庆高技由一所只有破旧厂棚起家,逐步演变成为颇有规模的国家重点高级技工学校。在此,全校师生员工对关心和支持肇庆高技发展的各界人士致以真诚的感谢!

新世纪的到来,新形势的发展,社会向学校提出了更高的服务要求──培养出更多更好的高级技能人才和生产管理人才,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发展的要求。本们师生员工将继续发扬肇庆高级技校历代员工勇于探索、创新的优良传统,根据社会发展的情况不断完善“教学、生产和科研”三结合的办学道路,力争办学层次再上新台阶。